作者名称:刘俊

创作时间:明代

作品材质:绢本设色

原作收藏:石家庄市博物馆

作品尺寸:纵181.3厘米,横108.8厘米

纵181.3厘米,横108.8厘米。绢地,设色,画中刘海蟾神情怡然,步态从容,身着长袍,足凳云履,腰系葫芦与紫芝。左手托三足金蟾,飘波于碧涛之上。背景远山一抹,海天辽阔。驻足画前细细品味,一股清新自然之气扑面而来。在浩瀚无垠的大海和辽阔无边的天空映衬之下,刘海蟾的神仙气质脱颖而出。画家摄取了刘海蟾信步波上的瞬间,虽无情节,却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——他是到蓬莱赴会众神仙,还是到凡间赐福世人?这正是花架构思的奇妙之处。1948年,《刘海戏金蟾图轴》曾作为艺术品由华北人民政府移交至石家庄市图书博物馆收藏,后由石家庄市文保所保管,1991年由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。

刘海戏金蟾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,来源于道家的典故。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,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,直冲云霄,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,家贫如洗,为人厚道,事母至孝;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,卖柴买米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一天,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,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,拦住刘海的归路,要求与之成亲。婚后,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,口吐一粒白珠,给刘海做饵子,垂钓于丝瓜井中。那金蟾咬钓而起,刘海乘势骑上蟾背,纵身一跃,羽化登仙而去。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,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,供有刘海神像。

中国工笔画重彩画的线描。是画的筋骨。古人曾有“十八描”的说法,概括了中国画线描的丰富表现力。此画中的墨线劲健有力,谨严洒脱。线随物变,质感极强。人物的衣褶、肤发、海浪、远山、紫芝、葫芦,是用线各显奇妙。特别是人物的头发和三足金蟾,其质感表现的尤为精道。头发用细如游丝的线条勾出,加以墨色多层渲染,使头发蓬松自然。金蟾的背部利用墨色的层次变化以水冲渍形成深浅凹凸的效果,将金蟾的质感表现的惟妙惟肖。

金蟾又称三足金蟾,汉族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,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。用“蟾宫折桂”来比喻考取进士,有“锦绣前程”之意。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,可以招财致富。寓意财源兴旺,幸福美好。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:龙不吟,虎不啸,鱼不跃,蟾不跳,笑杀画中刘海。车无轮,马无鞍,象无牙,炮无烟,闷死阵里将军。

三腿的蛤蟆被成为“蟾”传说它能口吐金,是旺财之物。古代有刘海(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)修道,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,后来汉族民间便流传“刘海戏金蟾,步步钓金钱”的传说。释义:“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,喜欢周游四海,降妖伏魔,布施造福人世。一日,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,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,所以日后只余三脚。自此金蟾臣服刘海门下,为求将功赎罪,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,助刘海造福世人。帮助穷人,发散钱财,人们奇之,称其为招财蟾。”

古人以为瑞草,道教以为仙草。自古既是富贵祥瑞之物,象征着吉祥如意,祥瑞长寿,追求吉祥富贵,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之意。东汉末年,随着道教的兴起,炼制和服食丹药成为了一种时尚。作为“仙药”中的上品,灵芝开始大量地出现在各种道家典籍之中。东晋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•仙药》里说:“五芝者,有石芝,有木芝,有草芝,有肉芝,有菌芝,各有百许种也。”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各种芝草的形态和功效。道家甚至发展出了一整套采集和服食灵芝的方法,比如成书与隋唐年检的《太上灵宝芝草品》,这本书收录进了道教典籍总集《道藏》中。

表示富贵

由于“葫芦”与“福禄”音同,它又是富贵的象征,代表长寿吉祥,民间以彩葫芦作为佩饰,就是基于这种观念。

表示吉祥辟邪

古代夫妻入洞房饮“合卺”酒,卺即葫芦,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,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、辟邪祛崇的吉祥物。

葫芦与仙道的关系非常密切

《列仙传》上的尹喜、安期生、费长房这些传说中的神话人物,总是与葫芦为伍的,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。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,里面盛放仙丹,道士佩戴葫芦,一般盛放道教丹药,以为舍药疗疾之用,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。葫芦成为了道家物象和代表物,也成为中国人“神”望的象征。

中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,表示子孙兴旺

另外因葫芦藤蔓绵延,结子繁盛,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。谚语:“厝內一粒瓠,家风才会富”,意思是说,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,才会发财、富有。

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

与文学、艺术、宗教、民俗、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,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,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,它是一种人文瓜果,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!

道服的样式以宽袍大袖为基本特征,范仲淹在《道服赞》中写道:“道家者流,衣裳楚楚,君子服之,逍遥是与。”赵道一直接以逍遥二字直称其道服,并进一步说明其逍遥服其实是白襕衫皂绦。道衣斜领交裾四周以黑布为缘。现存吕洞宾图像中所着服饰是兼有襕衫和道袍特征,有圆领和交领两种,衣袖、下摆、领口缀以黑边,配以垂绦系腰,腰带下垂。道服常服颜色以黄色、情色、褐色、白色为主。道教服饰分为发服和常服两大类。道教仙真多穿着道教常服,佩戴莲花冠之类的头冠或者头巾。戴巾是道教的首服,《太平御览》载“仙公请问经”曰,太极真人曰,夫学道当洁净衣服,备巾褐制度,名曰道之法服。六朝隋唐时期,法服与三洞经教体系和道士的法会等级紧密相联,有严格的制度规定。现存吕洞宾图像中吕洞宾的服饰通常是宽袍大袖,或缀以黑边,腰系垂绦。道衣以黄白两色为主。但是当他以全真教祖师的身份出现在《群仙集》或《全真宗祖图》中时,其服饰虽远不及道教法服繁复,但也较一般常服复杂和具有装饰性。道教仙真服饰的形成和表现与道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。

画幅右下方有花架的题
款“刘俊”二字,下铃
一方“锦衣都指挥”阳
文印。由此可知刘俊是
明代的宫廷画家。